九月,丹桂飘香,中华大地在国内各地疫情的逐步归零后焕发出胜于春朝的活力与热情。然而这一切岁月静好,是因为年初那场席卷全国的疫情中有无数的同胞在为我们负重前行。这其中,有一对平凡而伟大的父女,他们在疫情下用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用生离死别的故事为我们诠释了什么叫做人间大爱……
他是一个淳朴坚韧的山东汉子,铁骨铮铮却更多的是温情和沉默。他不善言说,却是家乡和祖国最脚踏实地的建设者。十五岁,当别人还在父母的保护下无忧无虑,他就已经参与了家乡青州黑虎山水库的创建,在那个工具和技术都不发达的年代,水库的一砖一瓦都浸润了他的血与汗,家乡的良田万倾和风调雨顺都有他的默默付出。他几年如一日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兢兢业业,和千万个基层工作者一样,为家乡的发展和祖国的腾飞添砖加瓦,不求回报。这种精神,不仅仅在工作上,当他成为了一名丈夫和父亲,在家庭中,他也把它延续下去。他挑起了生活的重担,是家中的顶梁柱。他为夫负责,为父慈爱,含辛茹苦把儿女养育长大,更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当儿女长大成人后,本来可以享福的时候,老伴却于2010年因脑出血落下半身不遂一侧偏瘫的后遗症,他也十年如一日,服侍在侧,终于妻子病情日趋好转,逐渐平稳。但是命运却再次与他开了个玩笑,2019年9月,他被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病痛落在了长期操劳的他身上。从此他开始了化疗和透析的日子。2020年他的身体每况愈下,时日无多的感觉越来越强,他多么希望儿女能够承欢膝下,特别是远在广东的女儿能够陪她度过春节。但是,他不仅是父亲,他更是一名医护人员的父亲,当今年春节的疫情如洪水猛兽般席卷中华大地的时候,他对电话那头买好票准备回家的女儿说:“你要以工作为重,不用急着回来,我都好,不用担心!”,他的女儿年前回家探病时陪他去看了看他五十年前与大家一起修的水库,帮他完成了一个小小的心愿,他从小就一直教育女儿要为别人着想,从开始工作至今他一直是要求女儿在过节的时候先让别人去休息,叫女儿不要回家,家里都好,有事打电话就好,但是又因为新冠疫情女儿回不了家了,当女儿打电话给他,他说:"我以为你去支援一线了呢?",女儿笑着说:"我已经在一线上班了"真是心有灵犀啊!这就是山东父亲,一直在教导女儿不管什么时候有困难都应该冲在前面,他也一直是儿女们坚强的后盾。当女儿从隔离病房出来的时候,打电话回家时,他又怕女儿担心,避重就轻的省略了自己的病情,嘱咐女儿好好休息。当他在弥留之际,他又知道女儿工作太忙,始终没有要求她回家看看,他对自己的亲戚说:“等我爬不动了,再叫女儿回来看我吧!”。2020年3月24日,他在对女儿的思念中与世长辞,没有享过福的一生就这样落下了帷幕。
没有一个父亲不想享受天伦之乐,没有一个病人在最后的日子里不想阖家团圆。我们经常说,父爱如山,但是我想说,父爱如山般沉默,沉重,又沉厚。这位平凡的父亲,在面临生离死别的时候,他爱得深沉无言,他化小爱为大爱,他把自己女儿陪伴左右的时间让她献给了祖国和更需要的人,他把年轻时的奉献的精神传承了下去,他是前线女儿的牵挂,更是她的后盾和榜样!疫情下的这样一位父亲,值得我们敬爱、缅怀。
她是一名来自山东的姑娘,不同于我们对于部分北方女人强悍高大的印象,她温柔纤弱,轻声细语,但是却有着一颗坚强的心和对困难和挑战迎难而上的精神。从山东到广东,不远万里的跨越大半个中国,只是为了践行救死扶伤的初梦。一入杏林医海,她便无怨无悔的工作十几个春秋,从急诊科的初出茅庐小护士,一路努力成为了如今的护士长。其间,她在汕头成家,落地生根。十几年的日夜里,有她在急诊科凌晨六点奔跑救人的足迹,更有她感动了一个个病人和同事的事迹。与此同时,在忙碌的临床工作之余,还奔波在医院和医学院之间,她在三尺讲台上兢兢业业的讲好每一堂理论课,也在操作课上深入浅出的结合临床知识,为学生们传道授业解惑。她专业而饱含情感的讲解和平易近人的个性让学生们也交口称赞,也大大的鼓励并坚定了新生一代的青年心中的救死扶伤的信念。从医院到学校的距离,从护士到老师的角色转换,她以她的爱和专业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但自古忠孝难两全,工作忙碌的她对远在山东的父母更多的时候只是想念,常回家看看的愿景变成了奢侈的想法,最长的一次,她整整三年没回去老家探望父母。十年前,她的母亲因为脑出血留下偏瘫的后遗症,她十分愧疚自己身为一名医护人员却不能时时刻刻服侍在侧,除了在省吃俭用之余给予的经济补偿,其他的家庭重担只能托付给一样操劳半生的父亲。即便如此,她的父母亲总是以她为骄傲,以不打扰的深沉的爱给在外地打拼的她一个安稳的大后方。家里的事,老人家俩总是能扛就扛,对着电话那头遥远的女儿报喜不报忧。2019年9月,积劳成疾的父亲突然得了重病进了医院,孝顺的她在交代好工作安排后马上赶回了老家。她为了护理事业奉献了太多,直到父亲得病住院,她才有时间回到身边守护,与父母坐下来唠嗑家常,陪父亲走走看看年轻时流下血汗建成的黑虎山水库。相聚的日子总是短暂,乐观的父亲出院后,他怕女儿太累,总是说自己没事,让她回汕头的家,回到她的工作岗位上帮助更多的人。2020年初,父亲的病加重,虽然瞒着她,但她在电话中也有所察觉,准备在春节回家陪父亲过这可能是最后的一个春节。然而,一场疫情阻挡了这个美好简单的愿望。本来,已经买好机票的她打算在除夕那天飞回老家,但是疫情来势汹汹。打电话回家,父亲的声音坚定而沉稳,嘱咐她不要担心家里,他一切都好,叫她为了安全和工作先不要回来,等疫情过后,他一定等她凯旋。父亲得病以来难得有力气的声音像是一颗定心丸,她毅然决然的退掉了本来延迟的机票,与我们站在了一起,并写下了驰援武汉的请战书。她不仅仅是响应国家的号召,也是为了济世的初心,为了心中的热血,更是为了父亲的鼓励,因为,身为医护人员的她一直是他的骄傲啊!2月5号,她进入感染科上班,成为汕大附一抗疫最前线的战士。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戴着透不过气的口罩头罩,她的脸被勒的生疼,她的背浸透了汗水,她不曾退缩;面对新冠肺炎的病患,时刻有被感染的危险,她也不曾害怕。她的心中有信念,她要坚持下去,陪大家一起尽快打赢这场战疫。她的心中有爱,她相信她的父亲在老家默默支持她,等到疫消病去日,春暖花开时,他在家里等她回去团聚。3月5日,感染科的病人清空,在医学观察期的她何不曾想"早须归大宅,孝顺见爷娘",但是为了工作,她暂时无法离开医院。每次打电话给父亲,电话的那端,父亲静静的听着她的诉说,父亲只说大家平安就好。此时,由于新冠肺炎的影响,医院进行了科室间的优化改造。一部分临床科室被拆分合并,身为护士长的她迅速的投入了科室的搬迁工作,期间她陪着科室所有的医生护士每天都忙碌到十点多才回家,持续了一周才将病人安顿好,科室的物资交接、整理、循环往复也持续了一周,忙碌后的缝隙之余她打电话给父亲,跟他讲了科室的事情,父亲没说什么,还是静静的听着,其实那时父亲连说几句话得力气都没有了,但他一直没有要求女儿回家,在他的心中一直觉得子女的工作很重要,不要担误她们的工作就好了,直到他去世的那个晚上他一直未提出这个要求。3月24号,家里噩耗传来,等她回到老家,她的父亲已经安详地离开了人世,未能见到一直支持她的父亲的最后一面,只能跪倒在她父亲的遗体跟前,以眼泪来表述她对父亲的自责及愧疚。
没有一个离家万里的儿女不怀恋故乡,没有一个孝顺的孩子在父母病重时不想承欢膝下,但是,生活中的变化无常总是让我们猝不及防。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疫情下的女儿,她舍小家为大家,虽然没有来得及见她父亲最后一面,虽有遗憾,但是,她的父亲应该是欣慰的,因为,生老病死不可避免,而父亲的大爱却传承了下去,在女儿的血液里,流淌着和他一样的家国情怀,奉献精神!她真真正正地成为父亲的骄傲,疫情下的这样一个女儿,她让我们心疼,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尊重!
这次疫情,让我们度过了一个毕生难忘的春节。疫情中的人生冷暖,世情百态,如电影般一幕幕在中华大地上上演。有因为疾病生离死别的故事,有趁火打劫发国难财的卑鄙者,更有一批批前仆后继迎难而上的逆行者。人们在这两个月中经历了失望、绝望,但后面更多的是感受到了温暖和希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援鄂医疗队伍一支支在除夕夜告别父母妻儿整装待发;"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多少人把他乡做故乡,日以继夜的坚守防疫岗位,"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多少热血华夏儿女,在紧急的关头挺身而出,不计报酬,不惧生死,冲在接触病毒的前线。这其中,有耋耄之年的院士,有初出茅庐20出头的白衣战士,有着千千万万个勇士和他们背后英雄的家庭。多少个英雄用汗水泪水甚至是生命换来了三月的春暖花开胜利在望。当每一个有着重大付出的名字被传诵在口中的时候,当每一个献出生命的烈士被镌刻在史册上的时候,当援鄂的英雄归来,被授予最高礼遇的时候,我们也同样不要忘记了奋斗在各地一线的那些籍籍无名却舍生忘死的人,他们有我们的亲人好友,有我们的同事,有我们的同学,他们一样是英雄,他们的名字也应该被记住!
是的,就像那一对在疫情中的深明大义舍小家为大家的父女一样,虽然他们因为抗疫天人永隔,但是爱的精神却传了下来,他们告诉我人间大爱恒久远。他是抗疫战士的坚强质朴的后盾,他是她的父亲,他叫杨希明!她是我们亲爱的姐妹,尊敬的护士长,敬爱的师长,她是他的女儿,她正如她的名字一样,是疫情洪波之中赴汤蹈火的先行者,是医德霞光之下的指路人,她叫杨洪霞!
(汕头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教科供稿,作者:方燕珠)